- 書名:《Man v.s. Markets》金融市場比喻
- 作者:Paddy Hirsch
- 目標:了解金融市場的基本詞彙與遊戲規則
一。股票、股份與股權交易
- 股份:部分的所有權,又稱股票、股權
- 公開上市公司:將股權賣給市場上不認識的一堆投資人
- 私人股權企業:將股權賣給認識的特定人
- 投資標的:有很多種,股票是其中一種
- 交易所:NASDAQ、紐約證交所
- 大公司的公開上市,通常是「在交易所掛牌」作為判斷標準
- 店頭市場:小公司私下賣,規範不嚴謹、接觸客戶少
- 不具流動性:舞池的領舞者沒有舞伴願意跟隨,只能站在一旁看
- 指數:由很多公司的股份組成,這些成分股可以是「不同交易所」掛牌的企業
- 例如道瓊工業指數(大企業們)、標準普爾五百指數、NASDAQ 100 (科技公司們)
- 就像一張清單,羅列了 costco, 頂好, 家樂福最暢銷的商品,追蹤這些商品的銷售總成績
- 波動性:從事交易的人少、缺乏「流動性」、由少數人決定走向
- 就像舞池只有三個人,大家有很大的空間跳舞。如果舞池很擠、就沒辦法
- 波動性小、成交量會下滑、交易者容易影響個股走向
- 就像舞廳人很少、你可以帶著你的舞伴到處轉,「由交易者決定走向」
-
證券 v.s. 股票:證券(Security)用來證明持有人享有的某種特定權益的憑證。如股票、債券、本票、匯票、支票、保險單、存款單、借據、提貨單等各種票證單據都是證券。
- 多頭:看好某股的行情
- 空頭:看差某股的行情
- 斷頭:從事信用交易時,都會有一個「擔保維持率」,以融資為例,當投資人的保證金低於這個值,融資機構會在當天下午發出追繳令、通知投資人在「 2 日」內補繳差額,若投資人未能於限期補足差額,融資機構為確保其債權,會主動將客戶的股票賣出。
- 做多(long):看漲。跟券商買進股票、持有一段時間,漲了後賣掉
- 你手上只有 2 元。
- 例如股票 A 目前 5 元。你買了一張、但你錢不夠只好跟券商借 3 元。
- 股票 A 漲到 10 元,你把它賣掉
- 拿回現金後,把 3 元還給券商
- +3 -5 +10 -3 = +5, 共賺了 5 元
- 做空(short):看跌。你手上沒有股票,先向券商借股票來賣出(付一筆保證金),以後再買回股票還給券商
- 你手上有 19 元。
- 例如股票 A 目前 10 元。你借一張、同時付保證金 9 元(抵押品)。
- 把股票 A 賣掉。
- 股票 A 跌到 5 元,此時買進(這稱為 回補空單 cover the short)
- 還給券商、拿回保證金(這稱為 平倉 close the position)
- -9 + 10 - 5 + 9 = +5 ,共賺了 5 元
- 無券放空:台股沒這個玩法,台股要放空、你要先借到券才能放空。
- 融券:屬於信用交易,向券商借股票的行為,需要付保證金 90% (9 元)
- 融資:屬於信用交易,向券商借錢的行為,需要自付 40 %(5 元中的 2 元,相當於融資成數 60 %)
- (以上的融券、融資尚未考慮利息問題,真實情況更複雜)
-
信用戶:想融資融券,你就得先開立「信用戶」
- 當沖:就是「當日沖銷」﹙Day Trading﹚,進階概念先跳過
- 追繳保證金通知(marginal call)
- 融資,你明明是看漲的、但股價跌了
- 當股價低於某值,就需要補保證金,不補的話就會被券商斷頭
- 擔保品追繳通知(collateral call)
- 融券,你明明是看跌的、但股價漲了
- 當股價高於某值,就需要補保證金,不補的話就會被券商斷頭
追繳保證金通知(融資)舉例
比如融資買進一張 100 塊的股票,融資成數六成
融資維持率 = 100 * 1000 (張) / 60000= 167%
X / 60000 = 120%,X = 72 塊,主管機關訂定的擔保維持率 = 120%
所以當股價低於 72 塊就需要補保證金,不補的話就會被斷頭。
所以,快速的算法是,融資的股票價錢 * 0.72 就是會被斷頭的價錢。
比如說,融資買 50 塊的股票,在 50 * 0.72 = 36 塊時會被斷頭。
-
套牢:買進股票後,股價下跌拾不得賣出,看好後市,或不甘賠錢買出者,就是被股票套牢
-
軋空:融資做空的投資人互相折磨。原因在於,原本看跌結果卻漲了。
- 當股價上漲,為了不要賠太多、對股票的需求 UP,造成股價上升
- 券商因應股價變高,就會做「擔保品追繳通知」
- 其他賣空的投資人,被要求做更多擔保
- 這些投資人為了不要賠太多、對股票的需求 UP,造成股價上升…
- 越多投資人回補不了、就軋得越緊
-
普通股:擁有公司的比例有多少,持股人對董事會的決策有投票權。像是房子的磚瓦,重要缺一不可
-
優先股:股息固定(無論公司的盈利水平如何變化,該股息率不變)、配息優先、清償優先,順序在普通股的前面。沒有投票權。這像是房子的外觀裝潢、有價值但沒啥用。這是企業為了從投資人身上拿到資金的好管道
-
固定的股息收益降低了優先股的風險,然而,當公司盈利多時,相比普通股而言,優先股獲利更少,因此,普通股具有較高風險和較高收益的特徵。
-
股票分割:目的在降低股票每股價格,使流通在外的股數比例增加,但股本總值不變。公司想創造更多股數給投資大眾、又不想改變現有投資人持股價值。通常在股價過高時公司會採取股票分割,使每股價格下降,以增加流通性(e.g., 小額投資人也買得起)
- 原本市場上總共 3 股,每股 2000 元,三人各擁有一股
- 分割後變成 6 股,每股 1000 元,三人各擁有兩股
-
稀釋股權:除了現有股份以外、另外發行新股。稀釋股份會讓股東不開心、因為手上股份價值變少了(EPS 會下降)
- 原本市場上 6 股,現在再發行 6 新股,總共 12 股
- 每股價格變成 500 元,三人仍是各擁有兩股,新的 6 股拿去市場賣
-
每股盈餘(EPS):公司一年內總獲利、除以股份總數
-
次級發行:在第一次發行後,任何發行新股活動都稱之。次級發行讓企業能募得更多資金、但現有持股人會不開心,因為被稀釋股權了。
二。借貸、利率、債券市場
- 負債:又稱槓桿(Leverage)雖然賺得快但也賠得快
- 債券:借錢有很多方法。如果金額夠大、債券(Bond)市場是一種選擇
- 債權人:有權力討債,例如銀行把錢借出、賺利息
- 債務人:有義務還債,例如投資人借錢投資
- 本金(principle)、借貸期間(term)、到期日(maturity)、固定利率(interest rate)、條件書(term sheet, 借據)、收益率(yield)
- 本票(promissory note):債券的用詞,用來承諾一定會付款的憑證
- 息票(coupon):債券的用詞,指說「將定期支付利息的承諾」
- 債券和貸款大多很像。主要差別在於,債券市場通常涉及多個「放款人」(就是你這筆債、是跟很多人共同借的),而貸款則是一位借款人、一位放款人就解決了。債券甚至會需要「發債巡迴說明會」,跟每位投資人一個個談。
- 正常收益率:(首次定價)限定時間內的固定利息,以原始貸款的金額百分比來表示
- 當前收益率:「債券的年息」除以「息票債券價格」所計算出的收益率。\(i_c = \frac{C}{P_b}\)
- 次級市場:不影響原本「債務人」該還的還是要還、不多也不少,負債額度不變,只是還的對象變了。至於債權人之間會做「債券轉移」當前收益率可能改變
- 銀行貸款:放款速度快、需要擔保抵押
-
債券:無擔保、所以利息較高、而且時間較慢(需要統籌各投資人意見)
- 新創的各階段募資:天使投資人 (Angel Investment)、創投 (VC, Venture Capital) 和私募基金 (PE, Private Equity)
- 投資銀行部門 (Investment Banking Dvision, IBD) 也會介入私募的階段,因為新創的結果就三個:倒閉、被併購、上市,後兩者都是 IBD 的主要業務。早點卡位有資訊才有得賺
- 槓桿收購(LBO, Leverage Buyout):專門向私人投資者與銀行募集現金,再從各地尋找快速獲利的標的,收購企業後進行重整、再以高價脫手。
- 私募股權基金(private equity fund):利用 LBO 的方式的基金。有「富人遊戲」之稱。風險非常高、投資回報期也很長
- 假設一間公司 1000 萬,共有十人,每人出 50 萬
- 剩下 500 萬去跟銀行貸款,收購此公司
- 成功經營起來(到可以支付利息的程度)後,假設賣出 2000 萬
- 還銀行 500 萬,剩下 1500 萬給十人分,每人分到 150 萬、扣到成本一人淨賺 100 萬!
- 特徵:擁有大量的實體資產(如廠房),或穩定現金流的傳統上市企業;所在為成熟且被看好的市場;因管理不佳而無法獲利。
- 要說服銀行不容易,要拿出過往的管理顧問經歷、良好信用才可以。如果「違約」(default)銀行可以透過約定事項(covenant)把公司接收
- 節流不開源:私募基金會以槓桿的方式收購這些企業的公開股權、將其下市後,採用換管理階層、大量裁員、出售廠房等縮減成本的「節流」;而非創新產品或開拓市場的「開源」作法,在短期內快速將其轉虧為盈,這時再讓它上市或以高價出售套利(好可怕…)
- 私募基金的 Know-how ,在於準確估價一個問題重重的公司、賣掉不良資產和裁員
- 專挑熟柿子:由於私募基金與創投不同、創新的風險過高私募不會選,這也是它們專挑成熟市場、穩定現金流與實體資產企業收購的原因
- 有時會將不賺錢、但對公司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部門 (如:研發部門) 進行裁撤(很不 OK 的公司經營手段)
- 有名的私募公司:KKR 集團開啟了現在所謂的私募股權投資。貝恩 (Bain Capital, 貝恩顧問合夥人創辦的貝恩資本公司)、黑石 (Blackstone) 與凱雷 (Carlyle) 三大私募基金公司。
- 聯貸(syndicate):單一銀行難以應付這麼龐大的公司收購價格,風險太高、現金也不夠。所以通常會多個放款人一起來投資。
- 聯貸也可以在次級市場交易、就像債券一樣
- 浮動利率:基本利率(prime)加上邊際利率(margin)。例如浮動利率貸款是基本利率加上 3 % 的邊際利率時,假設此時基本利率是 5% ,那就必須付出 8%。但當基本利率跌到 1 % 就只需要付出 4%。
- 指數型利率:可怕的 2008 美國次貸危機房市泡沫。因為指數一開始利率很低、但是一成長上去就高到無力支付,所以很多中下階層不懂事就會買。
三。企業的資本架構
- 償債順序:決定了企業投資人的層級高低。銀行貸款 > 債券持有人 > 股東
- 抽回資金也有順序:通常企業陷入麻煩、投資人會想要抽身。但企業既然陷入麻煩、有可能根本無法償還資金。一樣是銀行貸款優先(還不出來就沒收擔保品)、再來債券、最後股東。
- 銀行(低報酬、低風險、高資本額、可沒收擔保品)、債券(中報酬、中風險、中資本額)如果公司倒閉可能無法全額補償因為要先還給銀行、股票(高報酬、高風險、低資本額)可能血本無歸(割韭菜)
- 為何高、中、低階層的投資人,都這麼熱衷研究一家企業的資本架構?因為認識資本架構中還有哪些投資人是很重要的。
- 如果已經跟銀行借一大筆錢、那債券投資人可能就不想買了,因為倒閉會有無法部分補償的風險,或者他們會要求更高利率。
- 如果已經債台高築(發很多債券)那可能股票會賣得不好,因為還債都來不及,股市投資人風險太高。
- 就像搭飛機一樣:頭等艙(銀行)、商務艙(債券)、經濟艙(股市)要花的金額不同、在飛機上享有的待遇不同、逃難時的順序也不同、真的發生倒閉時也會像迫降一團混亂(各種訴訟、銀行 v.s. 債券和股東抗爭)
- 破產不是公司沒有賺錢、而是賺的錢不夠
- 四大表分別為:資產負債表、損益表、現金流量表、損益變動表
- 稽核:每家公司依照法令,會需要找外面的會計師事務所做稽核,檢查報表的項目有沒有放對。有點像是幫公司做節稅、同時幫政府抓逃稅。也會做稅務規劃、投資(大陸設廠、務求最低的稅務)建議。
- 會計師需要考取會計師證照,有興趣、也可再多考風險管理師證照(FRM)、美國財務分析師證照(CFA)
- Big Four: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,Deloitte, PwC, EY, KPMG。因業務擴及鑑證服務、稅務、管理顧問、諮詢、精算、企業財務、法律服務等整合性的企業管理服務,因而以「專業服務」稱之
- 穩定、略高於薪水平均、做十幾年之後成為合夥人薪水翻倍很快
四。衍生性金融商品:期貨與選擇權
- CDO 擔保債權憑證,就是 2008 年金融風暴的元兇,讓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垮台
- 「衍生性」類似原料與副產品的關係,成本會被影響
- 汽油是由原油衍生而來的,原油價格上漲、汽油就上漲
- 柳丁汁是由柳丁來的,產量下減、柳丁汁就變貴
- 汽油是 衍生性金融商品,原油是 標的資產(目標要買下的東西是什麼)
什麼是期貨?
- 以感恩節訂購火雞為例。
- 每年在感恩節前一個月,消費者會開始預訂火雞
- 店員告訴我一隻火雞價格是 25 USD,留下我的信用卡資料、以防「沒來取貨」或是「付不出錢」
- 給我一張註明日期與價格的「提貨單」內容如下
本提貨單的持有者,同意購買一隻火雞,價格為 25 USD,在今年 11/27 當天或之前到店裡面取貨。
- 其中,這張提貨單就是一種「衍生性金融商品」,這種契約稱為「期貨」(future),他的標的資產是一隻火雞。同意支付的價格稱為履約價,要取貨的日期稱為「交割日」(delivery date)。
- 交割: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意思
- 為什麼買方(需求方)這麼做?因為以防萬一,怕萬一店裡沒貨了可以告他
- 為什麼賣方(供給方)這麼做?因為估算採購量,避免囤貨
- 期貨的壞處是「彈性很低」
- 如果岳母在感恩節前一天,也送了一隻火雞來怎麼辦?
- 交易期貨:我可以選擇把提貨單「賣給」同事,同事拿這張單子去店裡、他自己付款就好了、我不用經手。火雞老闆不在乎付錢的是誰,有拿到錢就好了
- 期貨:確定自己在某個時間點,會需要買什麼東西的一種交易模式
什麼是選擇權?
- 我家人在感恩節時、習慣帶各種食物來,但通常不跟我說他們買很多還是很少。如果買很少我就只好再去採買、買很多我又有可能囤一堆吃不完。
- 我需要一種 讓我能預約一隻火雞,但我又不用承諾一定要買 的安排。
- 我想要買的是火雞的「選擇權」(option)
- 故事重來。老闆告訴我今天下訂要 25 USD,這是「現貨價」,他樂意幫我保留、但前提是要付 5 USD 的訂金。如果去拿一定有貨、如果不拿就沒了 5 元。拿的時候要付 25 USD,也就是總共 30 USD。(注意:這裡的訂金並不是我們平常生活講的那個,也就是尾款不是只付 20 USD 就夠、而是要再付出 25 USD。用詞不太精準,應該是保證金。)
- 訂單長這樣:
這張提貨單賦予持有者權利,價格為 25 USD,訂金為 5 USD。可以在今年 11/27 當天或之前到店裡面取貨。
- 提貨單是買權(call),但我並沒有義務非買不可。
- 去拿的話要付 25 USD,也就是總共付 30 USD。
- 我不去拿的話,選擇權就會到期(expire)損失 5 USD。
要不要行使選擇權?
- 火雞瘟疫,供不應求,火雞的現貨價從 25 USD 漲價到 100 USD。
- 我手上那張提貨單,可以保證我用 25 USD 買到一隻!超賺!
- 如果我去拿貨,就是撿到便宜,僅此而已
- 如果我不拿貨(e.g., 爸媽帶一堆食物來,火雞吃不完)我就損失 5 USD。但我為何不把這張提貨單賣給別人趁機賺一筆呢?
- 因此我決定不行使(exercise)選擇權,而是去跟老王談價格、準備賣給他
- 我可以只跟他收 5 USD,這樣我不賺不賠。而他則是花了 30 USD 拿到那隻火雞。
- 但我也可以賺一筆!他說他最多願意付 50 USD 買那隻火雞
- 也就是說, 25 USD 行使選擇權給店家錢,剩下 25 USD 都是跟我買提貨單我賺到的錢
- 這樣我賺了 -5 + 25 = 20 USD,獲利率 = 20/25 = 80% 超級高槓桿
- 而他則是花了 -50 USD 去買這隻雞,仍然比市場的現貨價 100 USD 便宜一半!
選擇權:有買權,就有賣權(put)
- 以賣二手車為例:
- 我想在網路賣車,通常會有中古車商看到後打電話給我,跟我報價
- 假設車商開價 10000 USD 要買,但我暫時不想賣車。
- 我開了個提議:我想跟你買一個「把車賣給你的選擇權」
- 我先付車商 500 USD 當作保證金,保住我能在下週五前用 10000 USD 把車賣給你的權利。
- 如果我來赴約,你就必須買下來。我沒來的話,你就現賺 500 USD 手續費
- 成交後,我可以在這段時間內開始找有沒有願意 > 10500 USD 現貨價跟我買車的人
- 假設找不到,那我就是行使我的「賣權」,賺了 9500 元賣出一台車
不需擁有卻能從中獲益
- 投資人在商品市場的波動中獲益、而不須真正持有此商品
- 以火雞的「期貨」為例子,現在沒有提貨單了:
- Emma 想跟我簽訂一份火雞期貨合約。
- 目前火雞價格 50 USD,我認為會下跌(e.g., 跌回 25 USD)、而 Emma 認為會漲(e.g., 漲到 75 USD)
- 這張合約不需要火雞,純粹是我們兩個看著市場價格對賭。
- Emma 要我簽一張契約,內容如下
本契約賦予持有者權利,可用一隻火雞的現有價、換取 50 USD,交割日為感恩節當天。
- 我是合約的持有者。我可以拿當時的現有價、去把 Emma 的 50 USD 拿過來。
- 假設感恩節到了,今天火雞跟我想像的一樣、下跌到 25 USD
- 我把 25 USD 給 Emma,而他給我 50 USD。我因此現賺 25 USD
- 假設火雞漲到 75 USD
- 我把 75 USD 給 Emma,而他給我 50 USD。我因此現賠 25 USD
- 稱為「現金結算」(cash settlement),不用交割真的商品。
(買/賣)方獲利(無/有)限、損失(有/無)限
五。衍生性金融商品:各種交換(swap)
什麼是利率交換
- 利率交換(IRS)是指在一定時間內,彼此交換利息所得
- 通常銀行貸款有浮動/固定利率兩種
- 找投資銀行:浮動利率換成固定利率(或反過來),然後投銀會再把風險轉給別人
- 例如:我的新創公司可能已經有浮動利率大筆貸款。但最近手頭緊、需要算錢算很準,不然會破產。因此我去找投銀做 IRS,我就付固定利率就好(前提:我猜測明年利率會變高,所以我貸款會還不起利息)
- 把未知換為確定:原本低利率可能一個月 1w 利息,高利率可能飆到 1.5w,那我不如找銀行承擔風險、交換成付 1.3w 的固定利率就好。我能更精準控管預算。
- 保單(保險)其實就是一種交換:車禍交換、沈船交換、傷殘交換…等。以不可預知的風險,來確保未來不會自行承擔全額損失、家破人亡。
惡名昭彰的 CDS
- 信用違約交換 CDS,是 2008 金融風暴的核心,巴菲特說是造成重大毀滅的金融武器…
- 其實很像保險。保險賭的是車子撞壞或是房子燒掉,而 CDS 賭的是「信用債」違約
- 什麼是「信用債」違約?像是我跟銀行貸款、結果我年底還不出來利息宣告破產,就叫信用違約(credit default)
- 以我的冰淇淋店為例:
- 為了經營我的新創冰淇淋店,我跟 A 銀行貸款 50w 來買設備跟請員工
- A 銀行評估後,覺得這是風險很高的一筆貸款。原因在於, A 銀行推測冰淇淋會受到冷凍優格打擊、開始銷量大減,造成我的冰淇淋店經營不善,最後信用違約、貸款變成呆帳。而且,A 推測我付不出這 50 w 所以他們會虧一筆
- A 太擔心我會違約了,所以決定去跟 B 銀行來做個 CDS,契約如下:
- 以後 A 每個月會給 B 銀行 500 USD,金額少少的
- 如果某天我的冰淇淋店真的倒了、信用違約了
- 那 B 就要償還給 A 銀行 50w,把我冰淇淋店還不起的債給還清
- 因為 B 認為根本沒人愛吃冷凍優格,也就是賭我的冰淇淋店不會倒!所以 B 決定跟 A 對賭,簽訂了這個交換。
- 其中 A 稱為「信用保障買方」,而 B 則是「信用保障賣方」
信用債可以在次級市場交易
- 我的銀行(i.e., 銀行 A )因為需要保障所以去找 B,以免承受我的冰淇淋店倒閉、無法償還貸款的威脅
- 前面提到,當貸款我無法還清時,信用保障賣方 B 必須來承接貸款,把 50w 還給 A。也就是用金錢來交換信用債。
- 跟其他的 swap 一樣,這個信用債可以一直轉移:把「信用債違約」(i.e., 貸款還不出來)這個商品,當成債券一樣、在次級市場交易。
- 假設 B 某天做了市場研究,發現其實冷凍優格真的可能打趴冰淇淋市場…
- B 也因此擔心真要賠 50w 太多,開始想要找保障,所以去找銀行 C 再做一次 CDS,契約如下:
- 以後 B 每個月會給 C 銀行 250 USD,金額少少的
- 如果某天我的冰淇淋店真的倒了、信用違約了
- 那 C 就要償還給 B 銀行 25w。
- 這樣的話,至少 B 就不會要付清 50w 了,他可以拿這 25w 去補,不會虧這麼多
- 其中 B 稱為「信用保障買方」,而 C 則是「信用保障賣方」
沒有能力償還也可以賭
- 場外插花,賭我有沒有能力還款。任何人都可以賭。只要找到人跟你對賭
- 就像「大賣空」:
主角賭說次級房貸的人一定會信用違約,所以到處跟各家投銀簽 CDS,每個月付他們一堆利息、讓主角的同事一直抱怨連連。因為投銀的大家看不出房市泡沫,所以大家都很樂意來賭。結果房市一倒,主角賺大錢、投銀就一個接一個全垮了。
- 舉例:小明與小美在聊我的冰淇淋店,小美覺得我會倒、小明覺得我會活
- 小美認為我會信用違約,她打算跟小明對賭「總有一天,Adrian 的冰淇淋店一定會倒」,契約規則如下:
- 小美跟小明買保障,每個月付給小明 500 USD
- 如果我真的倒了,小明要給小美: XXXX USD
- 這個值是由貸款在次級市場的價值而定。如果市場覺得我快倒了,我這筆信用債的價值可能就有 49.9 w;如果市場根本覺得我不會倒,這個值可能只有 10w。
- 但如果我真的沒倒、那小美就要每個月一直給小明錢。
交換這種合約,萬一出現違約時需付大筆金額、但安排起來不花多少成本,因此很多人愛玩。而且很多時候,真正轉手的只有信用保障買方每月支付的保險費而已,反正不會真的倒掉嘛。也因此,一但發生危機,金額數字這麼大、通常大家都還不起。